我研究了一圈Claude Code,发现我们可能想错了AI编程这件事
最近在技术论坛上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帖子。杭州一个朋友说他们技术总监遇到急事——老板第二天就要新功能上线,结果写代码的小哥突然发烧请假了。按理说这得通宵加班或者直接延期,但那个总监挺淡定,泡了杯枸杞茶,在终端里敲了几行命令就去休息了。
第二天早上,发现一个"AI开发团队"把从架构设计到代码测试的全都搞定了...
说实话,看到这个帖子我第一反应是有点难以置信。但后面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,这事儿是真的!而且现在用Claude Code的朋友们早就把这种操作当成了日常。
看来我们还在纠结"要不要用AI写代码"的时候,人家已经进化到"怎么让AI团队帮我们干活"了。这个差距确实挺大的。
从"一起写代码"到"让AI帮我写代码"
我专门去V2EX上看了一些讨论,有个说法我觉得挺形象的:"用Cursor像是找个技术大牛坐在旁边陪你写代码,而用Claude Code更像把整个项目直接外包给了一个AI团队。"
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,我查了一些资料后发现,区别主要在这里:
我们平时用的AI编程工具,大多数时候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告诉它该做什么,就像带着一个实习生。但Claude Code不太一样,你只需要告诉它"我想要一个什么功能",它就能自己琢磨出来怎么设计架构、怎么写代码、怎么测试,最后把一个完整的东西交给你。
还有一点挺厉害的,Claude Code现在不只是一个人在战斗。它有了SDK之后,大家可以基于它开发各种专门的"小助手",有的专门做代码审查,有的专门做架构设计,有的专门处理数据库。这样组合起来,真的就像有了一个完整的AI开发团队。
说实话,看到这些变化,我觉得我们这些普通开发者可能要开始改变一下思维方式了。
大家都是怎么用Claude Code的?
看了这么多资料和案例,我发现Claude Code主要在两个场景下特别有用:
对个人开发者来说,这简直就是个"救星"。我有个在深圳做全栈开发的朋友跟我说,他去年接手了一个别人留下的老项目,那代码乱得...按照正常情况,光是看懂代码结构就得两周。结果用Claude Code两天就搞明白了,而且已经开始写新功能了。
想想我们平时写代码的场景:拿到一个新项目,到处找"这个功能在哪里实现的"、"这段代码为什么会这样"...有了Claude Code,这些问题它都能帮你回答。更厉害的是,你让它先分析整个项目,它还能给你几个不同的实现方案让你选,最后还会自动测试、检查代码质量。
不过我觉得最牛的还是那些大公司的用法。北京有个创业公司搞了个"AI开发团队",里面有不同的AI角色:有的专门负责看架构设计合不合理,有的负责把大需求拆成小任务,有的专门写具体功能,还有的专门处理各个模块之间的冲突。
这不就像我们公司的开发团队吗?只不过团队成员全换成了AI...说实话,看到这些案例,我都有点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被淘汰了...
到底用Claude Code还是Cursor?
说实话,我一开始也以为这两个是竞争关系,用了一个就不用另一个了。但看了一些实际使用案例后,发现不是这样的。
有个上海的开发团队分享的做法我觉得挺聪明的:他们两个工具都用,看具体做什么事情来决定用哪个。
Cursor呢,就像是我们熟悉的VS Code编辑器,但是加了很多AI功能。它最大的好处是不用改变我们平时的使用习惯,AI就像个贴身助手,在你写代码的时候时不时给点建议。如果你刚开始用AI工具,或者只是想提高一点点效率,Cursor可能更适合你。
Claude Code就不太一样了。它的强项是"深度思考"。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,它不会马上开始写代码,而是先帮你分析需求、画架构图、考虑性能安全问题。找bug的时候特别厉害,能从代码一路分析到架构设计,找到问题的根源。重构代码也很有一套,不光告诉你怎么改,还会解释为什么这么改。
最有意思的是,现在很多人发现了一个好办法:在Cursor里面写代码,遇到搞不定的问题就在终端里启动Claude Code。这样既能在熟悉的编辑器里工作,又能随时叫来"专家"帮忙解决问题。
我自己的感觉是,如果你只是想让代码写得快一点,用Cursor就够了;但如果你想解决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,或者做一些架构设计之类的工作,Claude Code会更厉害一些。
Claude Code到底强在哪里?
我看了好多技术文章,发现Claude Code之所以这么厉害,主要是有几个"杀手锏"功能:
第一个是它的"记忆功能"。这东西叫CLAUDE.md,简单说就是你可以在项目根目录写个说明文件,告诉Claude这个项目是干嘛的、怎么运行、代码规范是什么。广州有个电商团队试了一下,新员工看懂一个30万行代码的项目从两周缩短到了三天。团队说日常开发效率提高了40%,这个数据我觉得挺夸张的,但他们说真的做到了...
第二个是它的扩展能力,这个叫MCP。我知道字节跳动的某个团队基于这个开发了一套工具,能自动分析代码之间的依赖关系,找出一些潜在的问题。他们处理一个五年的老项目时,这套工具找到了87%的问题点,而人工审查只能找到30%。这个确实挺厉害的,毕竟人工看代码很容易漏掉东西。
第三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,就是它的"安全机制"。Claude Code比较谨慎,看代码没问题,但要修改文件或者执行命令的时候都会问你确认。有个金融公司的测试说,这样做虽然麻烦了一点,但防止了99.8%的安全风险。我觉得对我们普通开发者来说也挺重要的,毕竟谁都不想让AI把重要代码搞没了...
说实话,看到这些功能,我觉得Claude Code确实不只是个简单的代码生成工具,它是真的在帮我们解决实际开发中的痛点。
大家是怎么用的?
看了这么多案例,我觉得Claude Code的使用方式跟我们平时的开发工具确实不太一样。
美团有个团队总结了一套工作方法,挺有意思的。他们用Claude Code之后,新功能的开发时间平均缩短了60%。也就是说,以前要三个月才能做完的项目,现在一个月多一点就搞定了。
刚开始一个新项目的时候,Claude Code就能帮很多忙。它不光是生成项目框架,还能根据你的需求帮你选技术栈。北京有个创业公司做社交应用的时候,Claude Code推荐了一套React Native + GraphQL + MongoDB的方案,还自动画了架构图,制定了开发计划。这个我觉得挺厉害的,毕竟选技术栈这事儿连我们这些有经验的有时候都犯愁。
日常开发的流程也变了很多。以前我们都是一步一步来:先分析需求,再设计架构,然后写代码,接着测试,最后审查。现在用了Claude Code,这些东西很多都可以并行处理。上海有个团队说,这样操作下来,开发时间能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代码审查功能。Claude Code不光能找到代码里的bug,还能从架构设计层面给建议。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传统工具都做不到。
一些我觉得挺实用的技巧
看了这么多资料,我发现Claude Code有很多有意思的用法,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觉得特别实用的:
多开几个Claude一起干活
这个我试过,真的挺好用的。你可以同时开好几个Claude窗口,让它们各干各的:一个负责整体架构设计,一个专门写代码,还有一个专门做测试。这样比一个Claude从头做到尾要快得多。
给它写个"项目说明书"
在项目根目录创建一个CLAUDE.md文件,把项目的基本信息、怎么运行、代码规范什么的都写进去。这样Claude每次启动的时候都能"记住"这个项目的情况,就不会问一些很基础的问题了。
截图解决问题
遇到UI问题的时候,直接把问题界面截图发给Claude,它能看懂图片内容,往往能快速定位问题。这个比我们用文字描述问题要准确多了。
让它帮你做决策
有时候我们在技术选型上会纠结,可以让Claude分析一下具体情况,给出建议。当然最后决定权还是在我们手上,但有些建议确实挺中肯的。
定期清理对话历史
Claude Code有个/compact
命令,可以压缩对话历史,保留重要信息。这样对话不会变得太长,Claude也能保持"专注"。
说实话,这些技巧用熟了之后,确实能省不少时间。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把Claude当成一个"助手"而不是"替代者",关键决策还是要我们自己来做。
2025年的新变化,有点厉害
看了Claude Code 2025年的更新,我觉得有几个变化挺有意思的:
它能"思考"架构了
这可能是最大的变化。以前Claude Code主要是帮你写代码,现在它居然会做架构设计了。深圳有个实验室的测试发现,在复杂的系统设计里,Claude能发现一些人类架构师容易忽略的问题,大概有23%的问题点是人可能注意不到的。更厉害的是,它提出的方案有76%都被资深架构师觉得"很好"或"很棒"。
能看懂超大的项目
Claude Sonnet 4现在有1M token的上下文窗口(虽然还在测试阶段),这意味着什么?简单说就是它能一次性理解整个公司的代码库。滴滴有个团队试了一下,Claude能准确理解一个有50个微服务、200万行代码的复杂系统,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。
价格变得更合理了
从以前的按次付费变成了现在的订阅制。有家公司算过账,10个人的团队用Claude Code,一个月大概要2500美元,但开发效率提升让投入产出比达到了320%。也就是说,每投1块钱能赚3块2,这个回报率确实挺吸引人的。
变得更"智能"了
现在Claude Code能根据你以前的使用习惯,预测你接下来要做什么,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源。这个功能我觉得挺贴心的,就像有个很了解你的助手一样。
说实话,看到这些变化,我觉得AI工具的发展速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。不知道再过两年会变成什么样子...
到底适不适合我用?
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,看了这么多案例,我觉得大概有几类人比较适合用Claude Code:
全栈开发者
如果你像我一样,前后端都要搞,那Claude Code真的是个帮手。有个上海的独立开发者,用Claude Code一个月搞定了一个React + Node.js + MongoDB + React Native的全栈项目,以前这种项目至少得三个月。而且不光是写代码,它在架构设计、技术选型这些方面也给的建议挺专业的。
架构师和技术负责人
北京有个公司的架构总监说,他们团队用Claude Code两个月完成了一个本来要半年的架构升级项目。更厉害的是,Claude帮他们找出了17个潜在的系统风险,其中80%多都是人工评审时没注意到的。
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
人少活多的时候,Claude Code能帮你省不少时间。特别是那些需要处理复杂技术问题的场景,有个AI助手帮你分析和决策,确实能减轻不少压力。
哪些人可能不太需要?
我觉得如果你主要是做UI设计为主的开发,传统工具可能更直观;如果是刚学编程的小白,建议先打好基础再用AI工具;如果工作内容主要是重复性的简单任务,可能用不上这么复杂的AI工具。
总的来说,Claude Code最适合那些需要解决复杂技术问题、希望提高代码质量、想从更高层面思考开发的开发者。它不只是帮你写代码,更是帮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技术决策者。
我的一些思考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:我们这些普通开发者该怎么办?
老实说,刚开始看到Claude Code这些功能的时候,我确实有点慌。感觉AI什么都能做了,我们会不会失业啊?但看多了案例和讨论后,我觉得可能不是这样。
我觉得关键在于我们的角色在变化。以前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具体的代码,以后可能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理解业务需求、设计系统架构、思考用户体验这些"高层次"的事情上。AI负责具体的实现,我们负责告诉AI该做什么。
有个腾讯团队的实验数据挺有意思:他们搞了个人机协作的模式,团队处理能力提升了3倍,而且大家的满意度反而提高了45%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可能不用那么累了,但价值反而更大了。
不过我也觉得,这对我们的要求其实是更高了。以后光会写代码可能不够,还得懂业务、懂设计、懂架构,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跟AI好好配合。就像有个资深开发者说的:"未来最重要的编程技能,可能不是写代码的能力,而是指导AI写好代码的能力。"
说实话,作为一个技术博主,我也是一边学习一边分享。写这篇文章的过程,其实也是我对AI工具重新认识的过程。
现在技术发展太快了,我们很容易感到焦虑。但我觉得,与其担心被AI取代,不如主动去学习怎么用好这些工具。毕竟,工具是为我们服务的,关键还是要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。
如果大家有用过Claude Code或者其他AI编程工具的经验,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交流。我们一起学习,一起进步!
对了,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别忘了点赞关注哦~ 后续我还会继续分享更多关于AI编程的学习心得。